四麵楚歌的重要人物 【四麵楚歌裏的重要人物都有誰】
四麵楚歌的重要人物 【四麵楚歌裏的重要人物都有誰】 时间:2025-07-05 07:23:56
【翻譯】漢紀三 漢高帝五年(己亥,公元前202年)
【原文】冬,十月,漢王追項羽至固陵,與齊王信、魏相國越期會擊楚;信、越不至,楚擊漢軍,大破之。漢王複堅壁自守,謂張良曰:“諸侯不從,柰何?”對曰:“楚兵且破,二人未有分地,其不至固宜;君王能與共天下,可立致也。齊王信之立,非君王意,信亦不自堅;彭越本定梁地,始,君王以魏豹故拜越為相國;今豹死,越亦望王,而君王不早定。今能取睢陽以北至穀城皆以王彭越,從陳以東傅海與齊王信。信家在楚,其意欲複得故邑。能出捐此地以許兩人,使各自為戰,則楚易破也。”漢王從之。於是韓信、彭越皆引兵來。
【翻譯】冬季,十月,漢王劉邦追擊項羽到達固陵,與齊王韓信、魏國的相國彭越約定日期合擊楚軍。但是韓信、彭越的軍隊沒有來,楚軍攻打漢軍,大敗了漢軍。漢王於是重又堅固營壘加強防守,並對張良說:“諸侯不遵守信約,怎麽辦啊?”張良答道:“楚軍即將被打敗,而韓信、彭越二人沒有分得確定的領地,因此他們不應約前來會合,原來是應當的。君王您如果能與他們一起共分天下,就可以立即把他們召來。齊王韓信的封立,並不是您的本意,韓信自己也不放心。彭越本來平定了梁地,當初您為了魏豹的緣故,封彭越為魏國相國。而今魏豹已死,彭越也想自己稱王,但您卻不早作決定。現在,您可以把從睢陽以北到穀城的地區都封給彭越,把從陳縣以東到沿海地區的區域劃給韓信。韓信的家鄉在楚地,他的意思也是想要重新得到自己故鄉的土地。您如果能拿出以上地區許給他們兩人,讓他們各自為自己的利益而戰,那麽楚國就很容易攻破了。”漢王聽從了這一建議。於是韓信、彭越都率軍前來。
【解析】據《史記ⷩ 羽本紀》記載:“漢五年,漢王乃追項王至陽夏南,止軍,與淮陰侯韓信、建成侯彭越期會而擊楚軍。至固陵,而信、越之兵不會。楚擊漢軍,大破之。漢王複入壁,深塹而自守。”
撤退路線比進攻路線更需要考慮周全。進攻時,項羽是沿睢水,經過睢陽、陽夏、陳留到達滎陽。那個時候,項羽並不擔心彭越的進攻,送上門正好滅了。但是,劣勢撤退時,倘若受到阻擊,就容易被人包圍,尤其是項羽軍缺乏糧食,極容易全軍覆沒。因而,回彭城時,項羽沿鴻溝南下,避開了彭越,在陳縣駐紮。之後項羽可以沿穎水到壽春,經淮南到項梁起兵的會稽,圖謀東山再起。在韓信從齊國進兵的情況下,彭城已經回不去了。根據《胡三省注資治通鑒》,括地誌:固陵,縣名,在陳州宛丘縣西北四十二裏。
前 278 年,郢都被白起攻破後,陳縣就被設置為楚國的首都;陳勝起義,也是以陳縣為根據地,使得陳縣可以作為修整部隊的臨時根據地。
彭城之戰戰敗後,漢王問群臣曰:“吾欲捐關以東;等棄之,誰可與共功者?”張良曰:“九江王布,楚梟將,與項王有隙;彭越與齊反梁地;此兩人可急使。而漢王之將,獨韓信可屬大事,當一麵。即欲捐之,捐之此三人,則楚可破也!”等到韓信攻下齊國,劉邦攻下成皋,楚漢形勢逆轉,劉邦有點舍不得封地,彭越隻是魏相,既沒有爵位,也沒有得到封地;韓信雖然受封齊王,但隻是爵位,沒有封地。於是,劉邦向張良尋求解決方案。張良給出了一個分封方案:彭越得到魏國(已經實際占有的)、部分楚國土地(睢陽以北到穀城的地區),韓信得到齊國和部分楚國土地(陳縣以東到沿海地區的區域)。也就是說,彭越、韓信得到土地,劉邦得到項羽被消滅的結果。
【原文】十一月,劉賈南渡淮,圍壽春,遣人誘楚大司馬周殷。殷畔楚,以舒屠六,舉九江兵迎黥布,並行屠城父,隨劉賈皆會。
【翻譯】十一月,劉賈南渡淮河,包圍了壽春,派人去誘降楚國的大司馬周殷。周殷即反叛楚國,用舒地的兵力屠滅了六地,並調發九江的部隊迎接黥布,一同去屠滅了城父,接著便隨同劉賈等人一齊會合。
【解析】之前,劉邦使將軍劉賈、盧綰將卒二萬人在楚國後方騷擾。劉賈率領軍隊南渡淮河,包圍了壽春。
漢王謂陳平曰:“天下紛紛,何時定乎?”陳平曰:“項王骨鯁之臣,亞父、鍾離昧、龍且、周殷之屬,不過數人耳。根據陳平提離間計時所述,項羽的重要能臣就有周殷。因而在曹咎自殺後接任了大司馬。周殷作為前鋒駐守在在壽春。但是,由於項羽中了離間計,讓範增負氣離開,周殷自然受到影響,不像從前那樣忠於項羽。加上項羽大勢已去,於是周殷投降了。並且攻下了九江,迎回黥布一起攻下了城父。
【原文】十二月,項王至垓下,兵少,食盡,與漢戰不勝,入壁;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。
【翻譯】十二月,項羽到了垓下,兵少糧盡,與漢軍交戰未能取勝,便退入營壘固守。這時漢軍和諸侯的軍隊將項羽的軍營重重包圍了起來。
【解析】周殷投降,淮南那條路走不通了,項羽隻能改道垓下,從東海郡南渡淮水回到會稽。
根據《漢高祖本紀》記載:五年,高祖與諸侯兵共擊楚軍,與項羽決勝垓下。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,孔將軍居左,費將軍居右,皇帝在後,絳侯、柴將軍在皇帝後。項羽之卒可十萬。淮陰先合,不利,卻。孔將軍、費將軍縱,楚兵不利,淮陰侯複乘之,大敗垓下。
這次決戰並不是項羽想要的,而是劉邦逼得項羽不得不決戰,否則大軍就無法突圍。以正和以奇勝。彭城之戰,項羽是突襲取勝。垓下十萬對三十萬,漢軍由韓信全權指揮,使得項羽無法發揮奇計各個擊破,隻能正麵遭遇戰。
韓信為先鋒,孔將軍為左翼,費將軍為右翼,劉邦為中軍,周勃和柴武帶領預備軍坐鎮後方(左侯,右侯)。孔將軍:以執盾前元年從起碭,以左司馬入漢,為將軍,三以都尉擊項羽,屬韓信,功侯。費將軍:以舍人前元年從起碭,以左司馬入漢,用都尉屬韓信,擊項羽有功,為將軍,定會稽、浙江、湖陽,侯。也就是說先鋒、孔將軍、費將軍都是齊軍,各10萬,合計30萬。倘若左右兩軍各5萬,中路20萬,則項羽可能先攻打一翼。中路10萬人馬,項羽才可能在擊敗韓信後考慮繼續進攻劉邦。但是,反而陷入了包圍,被斷了退路,最終大敗,隻能在垓下築營死守。
【原文】項王夜聞漢軍四麵皆楚歌,乃大驚曰:“漢皆已得楚乎?是何楚人之多也!”則夜起,飲帳中,悲歌慷慨,泣數行下;左右皆泣,莫能仰視。
【翻譯】項羽在晚上聽到漢軍四麵都唱起楚歌,就大驚道:“漢軍已經全部得到楚國的土地了嗎?是什麽原因楚人這麽多呀!”便連夜起身,在帳中飲酒,慷慨悲歌,淚下數行,侍從人員見狀也都紛紛哭泣,全不忍心抬頭觀看。
【解析】根據《項羽本紀》記載,夜聞漢軍四麵皆楚歌,項王乃大驚曰:“漢皆已得楚乎?是何楚人之多也!”項王則夜起,飲帳中。有美人名虞,常幸從;駿馬名騅,常騎之。於是項王乃悲歌忼慨,自為詩曰:“力拔山兮氣蓋世,時不利兮騅不逝。騅不逝兮可奈何,虞兮虞兮奈若何!”歌數闋,美人和之。項王泣數行下,左右皆泣,莫能仰視。
根據《胡三省注資治通鑒 》,應劭曰:楚歌者,雞鳴歌也。漢已略得楚地,故楚歌者多,雞鳴時歌也。師古曰:楚歌者,為楚人之歌,猶吳歈、越吟耳。若以雞鳴為歌曲之名,於理則可,不得雲雞鳴時也。高祖令戚夫人楚舞,自為作楚歌,豈有雞鳴時乎!
《雞鳴歌》其歌詞為:
九月深秋兮四野飛霜,天高水涸兮寒雁悲傷。
最苦戍邊兮日夜彷徨,披甲持戟兮孤立沙崗。
離家十年兮父母生別,妻子何堪兮獨宿空床。
白發倚門兮望穿秋水,稚子憶念兮淚斷肝腸。
楚歌應該是張良的計策,在楚軍處於劣勢時故意唱來打擊楚軍士氣的。項羽這個時候已經英雄氣盡失,中了張良的計策,錯誤得出劉邦已經得到絕大多數楚國人民支持的結論,作了著名的《垓下歌》應對。因為劉邦起家就是楚人,劉賈帶領在楚國後方打遊擊戰的也肯定是了解當地情況的楚人居多,周殷和黥布帶領的兵馬也是楚人,韓信從齊國攻下彭城後,俘虜改編的部隊也有楚人。
《垓下歌》為:
力拔山兮氣蓋世,
時不利兮騅不逝。
騅不逝兮可奈何,
虞兮虞兮奈若何!
第一句,就使讀者看到了一個舉世無匹的英雄形象。在中國古代,“氣”即源於人的先天稟賦,又能賴於後天的培養;人的品德、能力、風度等等均取決於“氣”。所謂“氣蓋世”,是說他在這些方麵超過了任何一個人。然而,第二句卻轉寫時運不濟,以至於無法發揮自己的軍事才能(騅不逝即坐騎騅跑步起來,也就是暗指自己的才能無法發揮)。客觀上來講,項羽開局占先,是自己不懂政治不懂用人,錯誤行為一步步將優勢丟失的,項羽依然沒有反思自己的過錯。第三句感慨自己無能為力,盡顯英雄末路。第四句則是傷感無法保護心愛的虞姬了。虞姬則自刎以報項羽。
項羽這個時候本來應該鼓舞士氣,因為是各國入侵楚國,楚國現在是自衛反擊了,有機會讓士兵充滿悲憤的心理。但項羽遭遇的人生挫折還是太少了,上次彭城被攻陷,自己並沒有打敗仗,身邊仍有主力人馬在,範增等左膀右臂也在,這次卻打了敗仗,也缺乏糧草打持久戰。不過,無論換誰都沒有辦法了,離間劉邦和諸侯軍之前已經嚐試過了,有張良在也會被化解。項羽唯一能做的就是像劉邦在滎陽一樣,自己突圍。
【原文】於是項王乘其駿馬名騅,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,直夜,潰圍南出馳走。平明,漢軍乃覺之,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。項王渡淮,騎能屬者才百餘人。至陰陵,迷失道,問一田父,田父紿曰“左”。左,乃陷大澤中,以故漢追及之。
【翻譯】項羽於是騎上他的名叫騅的駿馬,部下的壯士騎馬相隨的有八百多人,當夜即突圍往南奔馳。天大亮時,漢軍才發覺,便命令騎將灌嬰率五千名騎士追趕。項羽渡過淮河,相隨的騎兵能跟得上他的才一百多人。到達陰陵後,項羽一行人迷了路,就向一個農夫問路,農夫騙他說“往左”。但是項羽等往左走,卻陷進了大沼澤地中。漢軍因此便追上了他們。
【解析】為什麽隻帶八百精兵?因為人多了就會引起漢軍的警覺,這個時候項羽需要的是盡量不被漢軍發覺,被人圍困。人多了反而無法突圍。由於千裏馬太快,加上部分人馬要留下抵擋追兵,等渡過淮河,就隻剩一百多人了。不料到了陰陵,卻迷了路,被問路的農夫給騙了,陷入沼澤,被漢軍追到。這就是項羽政治失敗的後果了,不得楚國民心。當然,也有小概率是部分楚國人對項羽不滿,恰好被項羽碰到了。想來應該不會是項羽對農夫態度不好,導致農夫故意騙他。
【原文】項王乃複引兵而東,至東城,乃有二十八騎;漢騎追者數千人。項王自度不得脫,謂其騎曰:“吾起兵至今,八歲矣;身七十餘戰,未嚐敗北,遂霸有天下。然今卒困於此,此天之亡我,非戰之罪也!今日固決死,願為諸君快戰,必潰圍,斬將,刈旗,三勝之,令諸君知天亡我,非戰之罪也。”乃分其騎以為四隊,四鄉。漢軍圍之數重。項王謂其騎曰:“吾為公取彼一將。”令四麵騎馳下,期山東為三處。於是項王大呼馳下,漢軍皆披靡,遂斬漢一將。是時,郎中騎楊喜追項王,項王嗔目而叱之,喜人馬俱驚,辟易數裏。項王與其騎會為三處,漢軍不知項王所在,乃分軍為三,複圍之。項王乃馳,複斬漢一都尉,殺數十百人;複聚其騎,亡其兩騎耳。乃謂其騎曰:“何如?”騎皆伏曰:“如大王言!”
【翻譯】項羽於是又領兵向東奔走,到達東城,相隨的隻有二十八個騎兵了。而這時漢軍騎兵追逐前來的有好幾千人。項羽自己料想是不能脫身了,便對他的騎兵們說:“我從起兵到現在,已經八年了,身經七十多次戰鬥,不曾失敗過,這才霸有了天下。但是今天終於被困在這裏,這是上天要滅亡我啊,並不是我用兵有什麽過錯!今天定要一決生死,願為你們痛快地打一仗,一定突破重圍,斬殺敵將、砍倒漢旗,接連三次取勝,讓你們知道是天要亡我,而不是我用兵的過錯。”隨即把他的人馬分為四隊,向四個方向衝殺。但漢軍已將他們重重包圍。項羽便對他的騎兵們說:“看我為你們斬殺他一員將領!”就命令騎士們從四麵奔馳而下,約定在山的東邊分三處會合。接著項羽便大聲呼喝著策馬飛奔而下,漢軍隨即都潰敗散亂,項羽就斬殺了一員漢將。這時,郎中騎楊喜追擊項羽,項羽瞪著雙眼厲聲嗬叱他,楊喜人馬都受到驚嚇,退避了好幾裏地。項羽便與他的騎兵們分三處相會合,漢軍不知道項羽究竟在哪裏,於是分兵三路,重又把他們包圍了起來。項羽隨即奔馳衝殺,又斬殺了漢軍的一名都尉,殺掉了漢軍百十來人,重新聚攏了他的騎兵,至此不過僅損失了兩名騎士罷了。項羽就對他的騎兵們說:“怎麽樣啊?”騎兵們都敬服地說:“正像大王您所說的一樣!”
【解析】再次突破漢軍的攔截,達到東城的時候身邊已經隻有28騎了,而追來的漢軍有幾千人。項羽已經絕望,認為無法脫身,卻還想證明自己沒有錯,自己的失敗是天要亡他,不是因為軍事指揮錯了。筆者則想到了《人民的名義》中祁同偉追求的勝天半子。若價值觀錯了單純追求名利自然不可取。但勝天半子本身是沒有錯的,人生在世本來就會麵臨各種不利局麵,需要通過主觀能動性解決問題。我們常說,內因才是根本原因,錯誤首先要從自己身上找。項羽的失敗確實不是因為軍事指揮問題,而是用人問題,是不懂民心、不懂建立統一戰線導致的戰略失敗。將失敗歸於內在原因者,自尊心較受打擊、有較負麵的情緒反應,卻也可以讓人獲得進步;反之,將它歸於外在原因者,則較少上述困擾,顯得較輕鬆愉快。人生本來就需要逆商。創業經商更需要逆商。多少商業巨子在發展過程中曾遭遇挫折,毛澤東主席在40多歲仍處於逆境,從1931年到1935年初,失去了黨和軍隊的權力,成為一名沒有職責和權力的“普通士兵”,被人稱為小毛。項羽這個思維方式就決定了他的失敗不可避免,後麵即使渡過烏江也隻能延緩敗亡時日,結局難改。而項羽的證明方式則是用具體的戰鬥證明非戰之罪。事實上,擊敗普通的漢軍將領又能證明什麽,匹夫之勇罷了!
【原文】於是項王欲東渡烏江,烏江亭長船待,謂項王曰:“江東雖小,地方千裏,眾數十萬人,亦足王也。願大王急渡!今獨臣有船,漢軍至,無以渡。”項王笑曰:“天之亡我,我何渡為!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,今無一人還;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,我何麵目見之!縱彼不言,籍獨不愧於心乎!”乃以所乘騅馬賜亭長,令騎皆下馬步行,持短兵接戰。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,身亦被十餘創。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,曰:“若非吾故人乎?”馬童麵之,指示中郎騎王翳曰:“此項王也。”項王乃曰:“吾聞漢購我頭千金,邑萬戶;吾為若德。”乃自刎而死。王翳取其頭;餘騎相蹂踐爭項王,相殺者數十人;最其後,楊喜、呂馬童及郎中呂勝、楊武各得其一體;五人共會其體,皆是,故分其戶,封五人皆為列侯。
【翻譯】這時項羽就想東渡烏江,烏江亭長把船停泊在岸邊等著他,並對項羽說:“江東雖然狹小,土地方圓千裏,民眾幾十萬人,卻也足夠用以稱王的了。望大王您火速渡江!現在隻有我有船,漢軍到來,無船渡江。”項羽笑著說:“上天要滅亡我,我還要渡江做什麽呀!況且我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,而今沒有一個人歸還,縱使江東父老憐愛我,仍然以我為王,我又有什麽臉麵去見他們啊!即便他們不說什麽,難道我就不感到心中有愧嗎!”於是就把自己所騎的駿馬騅送給了亭長,命令他的騎兵都下馬步行,手持短兵器與漢軍交戰。僅項羽一人就殺死了漢軍幾百人,項羽自己也身受十多處傷。這時項羽回頭看見了漢軍騎司馬呂馬童,就說:“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嗎?”呂馬童背過臉,指給中郎騎王翳說:“這就是項王!”項羽便說道:“我聽說漢王懸賞千金買我的頭顱,分給萬戶的封地,我就留給你一些恩德吧!”即自刎而死。王翳隨即取下項羽的頭顱。其餘的騎兵便相互踐踏著爭搶項羽的軀體,互為殘殺的有幾十個人。到了最後,楊喜、呂馬童和郎中呂勝、楊武各奪得項羽的一部分肢體。五個人把項羽的肢體會合拚湊到一起,都對得上,因此便分割原來懸賞的萬戶封地,將五人都封為列侯。
【解析】項羽驕傲的自尊心讓他不願意反思自己,將失敗歸咎於上天,同時又沒有勝天半子的勇氣,於是放棄了東渡烏江。下屬們冒死保護項羽突圍就是為了守護項羽那可憐的自尊心麽?項羽為了自己的愛馬騅找到了歸宿,竟然就讓騎兵放棄優勢,都下馬與漢軍步行交戰,陪他自殺,一點都不體恤自己的士兵,為什麽不讓士兵投降呢?隻能說楚軍愛慕英雄,所以願意為項羽犧牲。因為項羽決定赴死了,就將自己的頭顱送給相識的呂馬童,做個順水人情。
【原文】楚地悉定,獨魯不下;漢王引天下兵欲屠之。至其城下,猶聞弦誦之聲;為其守禮義之國,為主死節,乃持項王頭以示魯父兄,魯乃降。漢王以魯公禮葬項王於穀城,親為發哀,哭之而去。諸項氏枝屬皆不誅。封項伯等四人皆為列侯,賜姓劉氏;諸民略在楚者皆歸之。
【翻譯】楚地全部平定了,唯獨魯縣仍不投降。漢王劉邦率領天下的兵馬,打算屠滅它。大軍抵達城下,仍然能聽到城中禮樂弦誦的聲音,由於魯縣是信守禮義的故國,為自己的君主盡忠守節,漢軍便拿出項羽的頭顱給魯縣的父老看,魯縣這才投降。漢王用葬魯公的禮儀把項羽葬在穀城,並親自為項羽發喪舉哀,哭了一陣後離去。對項羽的家族親屬都不加殺害,還把項伯等四人都封為列侯,賜他們姓劉,將過去被擄掠到楚國來的百姓們仍歸他們統治。
【解析】魯縣肯定是要攻下來的,否則可能稱為反叛劉漢政權的發源地。但是,在楚國基本被占領之後,再強攻屠城就不是明君所為了,這些今後都可以成為自己的子民。而且不利於贏得楚國民心。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,也就是告訴他們項羽已經死了,堅守沒有意義。為了贏得楚國民心,劉邦做了兩件事。一是厚葬項羽,當然是楚懷王封的魯公的禮節,而不是霸王的禮節,隻承認項羽是反秦功臣,葬在穀城是想隨著時間流逝讓楚人遺忘項羽,睢陽以北到穀城的地區歸彭越了。二是分封項氏族人,賜以國姓,以示褒寵。項家在楚國的影響力,一方麵是因為項燕的緣故,一方麵是項羽的緣故。項族人為了家族的存亡,肯定也隻能接受。不接受就是滅族,沒有意義。
劉邦分封的項氏族人基本都是沒有才能的人,劉邦不會給自己找麻煩。這裏就有一個家族企業的內部治理問題。陳平曾說過:項王不能信人,其所任愛,非諸項即妻之昆弟,雖有奇士不能用,平乃去楚。彼項王骨鯁之臣亞父、鍾離眛、龍且、周殷之屬,不過數人耳。不懂用人是項羽失敗的根本原因。家族企業要發展壯大也必須平衡好控製權與管理權的關係。家族人員可以享有所有權、收益權,但是管理權則需要量才分配。必須建立現代企業製度,讓優秀的職業經理人參與企業管理,家族人員可以與職業經理人公平競爭,在有能力的情況下親自掌舵。要注意防止家族人員為了爭權奪利排擠職業經理人。
【原文】太史公曰:羽起隴畝之中,三年,遂將五諸侯滅秦,分裂天下而封王侯,政由羽出;位雖不終,近古以來未嚐有也!及羽背關懷楚,放逐義帝而自立;怨王侯叛己,難矣!自矜功伐,奮其私智而不師古,謂霸王之業,欲以力征經營天下。五年,卒亡其國,身死東城;尚不覺悟而不自責,乃引“天亡我,非用兵之罪也,”豈不謬哉!
【翻譯】太史公司馬遷曰:項羽起於田野民間,才三年就率領著齊、趙、韓、魏、燕五諸侯國的軍隊滅亡了秦朝,分割天下而封授王侯,政令全由項羽發布,他的王位雖然未獲終結,卻也是近古以來所不曾有過的了!待到項羽背棄關中而懷戀楚國故土,放逐義帝而自立為王,這時怨恨諸侯王們背叛自己,可就很難說得通了!還自我誇耀戰功,一味逞個人小聰明而不效法古人,認為霸王的功業,就是要用武力征伐來經營治理天下。結果隻五年的時間,終於失掉了自己的國家,自身死在東城,卻還不覺悟、不責備自己,反倒借口“上天要滅亡我,而並非我用兵的過錯”,這難道不是荒謬之極嗎!
【解析】司馬遷認為,項羽是通過推翻原有王朝獲得統治地位的第一人(近古以來未嚐有也)。夏商周統治者不是世襲的,就是通過功勞獲得爵位發展壯大再武力獲得統治地位的。合法性來源上存在根本區別。
項羽失敗的原因在於隻懂軍事,缺乏政治才能和領導才能。所謂政治,就是團結大多數人,用大多數人的力量實現自己的目標。卓越的管理者必須具備四大領導才能,即確立正確的戰略(戰略)、確定企業文化和製度(組織)、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(人事)、爭取外部物資支持(政治)。
【原文】揚子《法言》:或問:“楚敗垓下,方死,曰‘天也!’諒乎?”曰:“漢屈群策,群策屈群力;楚憝群策而自屈其力。屈人者克,自屈者負;天曷故焉!”
【翻譯】揚雄《法言》曰:有人問:“楚王兵敗垓下,將要死的時候說道:‘是上天亡我!’可以相信這種說法嗎?”回答說:“漢王劉邦盡量發揮、利用眾人的計謀,這些計謀調動了眾人的力量。楚王項羽憎惡采用眾人的計謀,隻發揮個人的作用。而善於發揮、利用眾人智謀和力量的人就能取得勝利,隻憑一己的智謀和力量的人就必定失敗,這與上天有什麽關係啊!”
【解析】一個人本身再強大,可以做成的事情終歸是有限的。團結就是力量。集合眾人的力量就可以獲得競爭優勢。在企業運營過程中,尤其忌諱盲目自信,親力親為,不聘用專業的人負責專業的事情,不聽取專業人士的建議,用自己的愛好挑戰別人的飯碗。
【原文】漢王還,至定陶,馳入齊王信壁,奪其軍。
【翻譯】漢王回軍到達定陶縣,奔入齊王韓信的營壘,接管了他的部隊。
【解析】劉邦接管的部隊是韓信的齊軍,因為其他諸侯部隊韓信雖然在大戰時統一指揮,但印信和指揮權在各諸侯王那。曆史上打仗的軍隊全憑虎符調遣,隻看虎符不看人。齊國三十萬大軍如果由韓信統一指揮,會讓劉邦感覺不安。所以,劉邦像上次一樣,在韓信回師齊國的途中,奪了韓信的印信。
韓信雖然曾經被奪過一次兵權,仍然沒有警惕性,或者說對齊軍的控製力不強,看守營壘大門的必須是自己的絕對親信。就如現代私企的財務章都是交給信任的人負責。
除了奇襲奪兵權外,劉邦有沒有可能將韓信招到身邊硬逼他奪兵權呢?可以。但這給韓信的感覺就不同了。奇襲被奪,韓信是不滿和無奈。強硬要韓信放棄,韓信就會生怨了。一個是暗偷,一個是明搶。劉邦還不想和韓信的關係完全破裂。
【原文】臨江王共尉不降,遣盧綰、劉賈擊虜之。
【翻譯】臨江王共尉仍不歸降,漢王便派盧綰、劉賈攻打並俘獲了他。
【解析】臨江王不降,項羽渡過烏江還能建立一定基礎。雖然說擊敗劉邦絕無可能,但偏安一隅還是有機會。
【原文】春,正月,更立齊王信為楚王,王淮北,都下邳。封魏相國建城侯彭越為梁王,王魏故地,都定陶。
【翻譯】春季,正月,漢王改封齊王韓信為楚王,統轄淮河以北地區,都城設在下邳。封魏相國建城侯彭越為梁王,統轄魏國故地,都城設在定陶。
【解析】黥布是淮南王,淮北的楚國故地封給韓信,齊國卻不留給韓信,可以最大程度防止韓信做大。一方麵因為楚國項羽經營多年,對劉邦、韓信不大支持,韓信要贏得楚國人民的支持需要花費很多時間。一方麵因為楚國遭遇戰爭破壞,經濟恢複需要時間。齊國韓信已經經營了一段時日,且齊國本來就有內部王權爭奪,獲得人民支持相對容易,經濟基礎也更好。
【原文】令曰:“兵不得休八年,萬民與苦甚;今天下事畢,其赦天下殊死以下。”
【翻譯】漢王下令說:“軍隊得不到休整已經八年了,萬民飽受戰亂之苦。現在奪取天下的大事已經完成,赦免天下判斬刑以下的所有罪犯。”
【解析】天下一統,需要休養生息。增加勞動力和人口就是一件大事。
【原文】諸侯王皆上疏請尊漢王為皇帝。二月甲午,王即皇帝位於水之陽。更王後曰皇後,太子曰皇太子;追尊先媼曰昭靈夫人。
【翻譯】諸侯王一致上疏,請求推尊漢王為皇帝。二月甲午(初三),漢王便在水北麵登上帝位。改稱王後為皇後,王太子為皇太子;追尊先母為昭靈夫人。